兰斯洛特建议,这里真心值得一看。

    因为这天张天元他们本来就出来很早,即便是逛了伦敦塔和国家美术馆以及大英博物馆之后,依旧还没有到八点钟。

    但即使如此,古董街上的店门几乎全关着,冷冷清清的,也是让张天元颇感讶异。

    不过有一个现象引起了张天元的注意。在一爿爿小店门前,参差不齐地站立着二三人、七八人静候在那里。他不明缘由,请教兰斯洛特。他告诉张天元说,这都是一些目标明确常来常往的收藏家。他站在哪家,那家就是专卖他需要文物种类的商家,而且每个周末往往会有一次新货出笼。

    果然,随着小街上临时摊位的蜂拥而至,几家店面也呼拉拉地开启了卷帘门。很奇怪,这时候顾客像听到集合号一般快速,一下把街上店内充塞得满满当当,这里立即成了一处人声鼎沸的闹市。

    “今天刚好是周末!”兰斯洛特耸了耸肩道:“看起来咱们来的还真是时候!”

    卖家的新货都是当天随车带来的。静候的人们这时拼命地抢占有利地位,双眼紧盯着店主手上的箱子、盒子、袋子。嘴上不停地追问店主有没有他想要的东西,唯恐一不留神“大鱼”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。他们那种专注的直勾勾的眼神或故意装出来不屑一顾的表情。那些由内而外的搔首弄姿、俯身挤轧的丰富的肢体语言,在肥瘦悬殊、高矮不一、穿着各异的各色人身上极具画面感。让张天元一下想到了俄罗斯绘画大师列宾的不朽杰作《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》,只是那画面是凝固的,眼前却是鲜活的。

    查波罗什人是16-18世纪时期的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组织,他们大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,有常备军两万多人,勇敢善战,杀富济贫,顽强不屈。

    土耳其苏丹王曾写信规劝他们归顺于土耳其帝国,这些哥萨克勇士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,于是他们就拟一封信给苏丹王。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写回信时的情景,人们用嘲笑挖苦土耳其王的语言,逗得众人大笑不止。画中所有的人都在笑,但是由于画中人物地位、出身、个性不同,笑的姿态和神情也各不相同,可以说是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。

    画家为了创作这幅作品,走访了查波罗什人生活过的地方,不仅研究他们的史料,还画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道具和饰物,借以展现俄罗斯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传统。列宾在画面前景突出描绘两个背向观众的人物,在他们的背后和腰间配有许多小道具,这种精微的配物既反映查波罗什人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,也深刻包含一个哲理,即俄罗斯的哥萨克人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,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,整体地向世人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形象--他们是不可征服的。

    列宾在谈到这幅画的构思时曾说过:“我们的查波罗什人使我高兴的地方就是自由,他们创造了平等的兄弟友谊来保卫自己的信仰和人格的最高品格。这些小股民族的勇士们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,不仅保卫欧洲抵御东方的掠夺者,而且倾情地取笑东方掠夺者的高傲。”

    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,俄罗斯画家,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。出生于丘古耶夫。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。1873-76年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,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。回国后勤奋作画,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、风俗画和肖像画。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。1878年,他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协会。代表作品有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、《宣传者被捕》、《意外归来》、《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》及《托尔斯泰》等。

    估计很多八零年代的人都很熟悉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这幅画吧。记得语文课本上好像有类似的文章。

    这么好的画面,张天元当然不会错过了,于是拿出自己的数码相机拍了几张照片,这些东西回去了倒是可以向圈子里的人显摆显摆。

    张天元很希望能亲眼看到几笔生意当场成交,但买卖双方各自期望值的距离,一时很难拉近。其实,这种生意即使成交也不会那么直接,底下总还会有一场激烈但不见硝烟的角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