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战国以来,斧钺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,但在天子的大驾卤簿中,却也一直少不了黄钺,青铜钺作为皇权的象征之一仍残留在礼制的行列中。

    《后汉书·舆服志》中记载的天子出行,“乘舆法驾……后有金钲黄钺,黄门鼓车。”

    一直延续至汉代,仍可见沂南汉画像“车马出行图”中的斧车,斧应是钺的传承。

    唐代的统治阶层似乎以列戟制度取代了斧钺,这点为皇亲贵族墓葬壁画所证实。

    但据杜佑《通典》记载,唐代皇帝出行仪仗行列中仍保留着黄钺车,甚至天子八宝(各种玺印)在出行时也需置于黄钺车中。

    到了崇尚复古的宋代,统治者又一度恢复了斧钺制度,考古发现中斧钺(包括壁画)较为常见。

    在《宋史》卷二七九记载:“(宋)太宗尝幸内厮,(张)进以亲校执钺前导。”

    这说明皇帝的日常活动或出行礼仪中,仍然以斧钺来彰显王权。

    宋代以后,斧钺非常少见了。

    原因可能有二,一是两汉出行仪仗配置专用的斧钺车,似乎过于繁缛,尤其火器的出现可能弱化了斧钺的威严感;二是斧钺的象征意义可能逐步为另一种礼仪化形式圭所代替。

    圭一般为玉石质,可以佩戴,更适于朝政、出行等活动。

    国有大小之分,王亦有高低之别。

    尤其在西周的分封制体系中,诸侯王虽然拥有使用“青铜钺”的资格,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。

    什么样的青铜钺可以被使用在什么地方、用在什么人的身上,都大有讲究;

    而质地、大小、纹饰不同的青铜钺,也对应不同等级的使用者这些被专家们称之为“斧钺制度”的规范,必须被严格遵守,即便尊为王者,也不敢越雷池一步。